会生气?”
“我就是知道它们是生气还是高兴,”乔以桐悠哉道,此时恰好一阵风吹过,龙睛木的叶子沙沙作响,树枝也悉悉索索地抖动起来,仿佛真的生着很大的气,“看,它说你把它英伟的身姿画成这个样子,它很不开心。”
“又、又不是画画课,”肖秦道,“反正把影子画出来就可以了。”
乔以桐见状,凑到他耳边轻声道:“肖师弟,你没学过作画吧?”
肖秦顿时红了脸,见一群人在看着他们,心知乔以桐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听到才凑这么近说话的,可是还是很不舒服,别扭的感觉像蚂蚁一般爬遍了全身,于是压低了声音,恶声恶气道:“不用你多管闲事!”
不知道肖秦哪里触发了蛋生的爆点,蛋生从乔以桐的袖子里飞出来,就想攻击肖秦。乔以桐一把将蛋生握在手里,揣回袖子中。
“好吧,我忘记我们上次化玉帛为干戈了。”乔以桐无辜道,带着他那只火斑鸠走远了。
肖秦看着乔以桐被一群女弟子们包围的背影,不屑地将手里的画纸卷成一团扔掉了,转而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在日影所到之处刻上标记。
终于到了日薄西山之时,乔以桐再次带领众人回到讲经阁,道:“今日课程已经结束,你们可收好自己的记录,以后还要继续观察。”
基本上玩了一天的弟子们自然露出高兴的表情,而想听经书的人闻言则皱了眉头,想着这样的话还不如自己背书。于是下一周时,来上课的弟子们自然又少了两个人。
乔以桐自然毫不在意,照样带着弟子们去了灵植园。
就这样持续到了第三周,这一天,又到了夕阳西下之时,火红的云霞在半片天空上方舒展,遮住了大半个夕阳,饶是这样,流溢出来的金线还是染红了整个灵植园的草木。
“你们已经观察日影变化多日,可曾有何发现?”乔以桐道。
弟子们围坐成一圈看着他,知道乔以桐经过这几天的铺垫,终于要开始揭开谜底了。
弟子们闻言,都拿出自己这多日来所画的画和记录的数据,盯着画面细思。当然,也有那有心人,早就在思考的,这时已经成竹在胸,自信满满地看着乔以桐。
叶蓉对自己的答案很有信心,见乔以桐正看向自己这边,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从而受到夸奖。
然而……
“肖秦,你觉得呢?”果不其然,乔以桐又点了肖秦的名字。
凤栖梧十三
哼,乔师兄总是偏心。诸位弟子不无妒忌地想着。
然而总是被点名的肖秦可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幸运,闻言站起来道:“弟子认为,这树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如同我所观察的这株龙睛木,它的树影长短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午阳光最为炙热时,树影最短,而早晨和傍晚时,树影则较长。不仅如此,树影的变化方向也是不变的,”他示意众人看他在龙睛木周围刻出来的印记,“我每隔一个时辰就可下一道印记,这三天的印记都重叠在了一起,从未有过偏差。”
“嗯,很好。”乔以桐满意地点点头,“可有人有异议?”
大家观察了一下自己的记录,都认可的点了点头。
“那么,可有人知道这代表了什么?”
叶蓉不等他点名,直接道:“夫子,我认为树影不变说明了太阳每日的运行也是不变的。”
有人道:“这不是废话吗?太阳每日东升西落,从未变过。”
叶蓉道:“东升西落是不变的,那它每日在空中的时候呢?”
那被问的人愣了一下道:“你说什么?”
“太阳是每日东升西落,可是你怎么知道它每天走过的路都是一样的,万一它在空中拐了个弯儿,这你能看得出来吗?”叶蓉道,“这些树影没有变化,就说明太阳每日都是按照相同的轨迹走的。”
“这……”毕储剑被反驳地无话可说。
“叶蓉所言有理,但是,”乔以桐微笑道,“你认为太阳真的每日东升西落从未改变吗?”
叶蓉咬了咬唇,摇头道:“不知,至少这三日来我观察的并没有改变。”
乔以桐背手慢慢踱步:“有没有可能,这日它从东方偏南一些升起,而那日就从东方偏北一些升起?”
“而树影的长短一定是不变的吗?有没有可能,夏季它便短一些,而到了慢慢秋天到了,它就变得更长了一些或者更短一些?”
有人道:“那树从夏日长到秋日长高了,影子自然就变长了。”
大家便不免偷偷笑出声来。
乔以桐并不在意,只是问:“那为何是夏季排于秋季之前,而不是先有秋日,再有夏日?为何树木是在生长变高,而不是从参天大树慢慢变成幼苗?”
大家一时都静默了,这明明就是自古有之的事情,怎么乔以桐要问他们这些?就算问了,在场的人又有谁能回答得上来?
“千百年前,太古正伏羲氏,曾经思考过和你们同样的问题,也曾经和你们一样观察过树木的影子。圭表观影,伏羲得以从树影长短消长的表象中推及其之所以变化的本因,不失为人之心智与自然大道的结合。”乔以桐的声音不大却坚定,一字字敲在众人心头,“所不同的是,他观察出了天之道,而你们却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天空中传来一声清越的鸟鸣,原来是又到了每日释放金乌鸟的时间,几只金乌盘旋在天际,与晚霞交织在一起,这是如同话中才有的景。乔以桐抬头看向如锦的晚霞,朱霞烂漫,流金溢彩。在这样灿烂的云霞下,他的容颜采昭若明,令人不可逼视,不似是凡间该有的存在。
蛋生站在乔以桐身边一棵树的枝头,专注地看着乔以桐,忽然不想把他展示给世人。
“远古时期,伏羲氏为天下王,为教化百姓,掌握农时,促进发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纹理,与地域之适于,远取万物之象,近取法象与人。以此通天地之德,类比万物之情。此之谓‘观天之道’也。
“此后,圣人作易,幽赞明之德而生筮法,观阴阳四季进退而立卦,发挥阴柔之性而生爻,以偶之术象征天地阴阳,遵循天道和顺应道德而形成义理,穷尽事物的本质以知晓天命。此之谓‘执天之行’也。
“圣人有灵,得以通晓万物运行之大道,行救济苍生之大任,享万世未有之大功;倘若吾辈有心,愿亲自然而身体力行之,观天之道而执天之行,虽说不敢妄言与圣人同功,但飞升得道从而造化苍生,又岂在话下?”(注)
一席话落下,四野无言,唯有草木萧萧,众人心头巨震,滋味难言,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感想,只觉得似乎悟到了什么,心中淤积的疑问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