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下(完结+番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分节阅读_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学士也行啊。”

    元殊哈哈大笑“你就别逗了,我看别说尚书,你能当个县令就不错了,你可知道知县詹大人,他也是进士出身,嘉靖二十六年的三甲进士,可到如今,还在知县的位置上停滞不前。”

    小孩儿懂得还不少,赵肃乐了,谦逊地道“愿闻其详。”

    元殊语调深沉“十年寒窗苦读,天下读书人都想着鲤鱼跳龙门,可这龙门哪有这么好跳的,人那么多,三年才一大比,有些人到了耄耋之龄还考不上个举人,被儿孙搀着去考试,何其可悲”

    赵肃故作惊“你见过”

    元殊虚咳一声“自然是听老师说的从一开始,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如果侥幸通过,前面还有乡试等着你,过了乡试,就有了举人的功名,可历来六部尚书,起码得是庶吉士,你还得在后面的会试、殿试都拿到名次,至少挤入二甲。”

    他说得口干舌燥,停了停,冷笑起来“这层层考试筛选下来,饶是饱学之士,也不保证一定能考上,当年名震天下的大才子徐文长,二十六岁才中举,之后屡试不中,竟至疯癫。所以说,就凭你这水平,这辈子能过乡试,就已经是祖上积德了”

    赵肃也不生气“我们来打个赌如何”

    “什么”

    “若是将来我能过乡试,便算我赢,若是不能,便算你赢,输的人要帮赢的人做一件事,当然,这件事不能违背天地良心。”

    元殊嘴角一撇,本欲答应,转念一想,万一这小子运气忒好,碰见个瞎了眼的阅卷官呢便道“不行,得改为你能过殿试,最后名列进士榜上,才算你赢。”

    赵肃莞尔一笑“也好,那击掌为誓”

    对方轻哼“击掌为誓”

    两只手按在一起,元殊脸色不善,看他的目光还带了些挑衅,赵肃却觉得这小孩儿实在好玩,脸上挂着的笑容一直就没消退过。

    赵肃从戴公望那里回来,大老远就看见有个人在他们家院子门口转悠,手里还提了个大包袱,那人转头见到他,马上高兴起来“贤弟”

    赵肃眼角一跳,看着眉开眼笑的赵暖“今天学堂放假”

    “我是下了学才过来的,早上不是说要赔你衣服么,这不,带了几套过来”

    赵肃哭笑不得,没想到他还真拿过来“不用了,那衣服缝补一下还能穿,你的心意我心领了,就此别过吧”

    贤兄这个酸掉牙的称呼他实在喊不出口,虽然对他爹没有一丁点好感,可也不至于把怨气发泄到人家儿子身上,他拱拱手,便要入内。

    赵暖一急,再次忘了忌讳,一把拉住他,幸好这次注意了力道,袖子没破。

    “我是真心诚意来代家父致歉的,贤弟你别往心里去,我知道,过往族里有好些事情都对不住你们母子,可我,唉,可我也说不上话”他抓耳挠腮,想不出一句合适的话。

    赵肃再次感叹这两父子没有一点相像之处,他缓下脸色“无功不受禄,衣服我真用不着,那件事我也没放心上,你回去罢。”

    赵暖讷讷了一会儿,忽然道“那不若明日我来找你,我们一块儿去上学吧,正好都在城东,顺路,我也有问题要请教贤弟”

    赵肃苦笑,我没看过几天书,到底是谁请教谁

    但一对上他满怀期盼的眼,拒绝的话就说不出口。

    人家都这么热情了,你还能说啥

    他无奈地答应下来,无奈地看着赵暖兴高采烈地转身离去,闹不清这孩子为什么对只有一面之缘,之前甚至没有多少交集的自己如此上心。

    直到第二天,他才知道真相。

    从他们出门伊始,直到分道扬镳,赵暖的嘴巴就没停过。

    这娃已经不能用活泼好学来形容,那简直是聒噪和精力过剩。

    身为族学先生的儿子,比自己早入学那么多年,可论起学识,还真没比他强多少,有些连赵肃都知道的文章,他居然说不出来,于是不到一刻钟,他看赵肃的目光,已经由亲近上升至崇拜。

    赵慎羽自恃清高,对族学里的学生不假辞色,加上赵暖肚子里也少了点墨水,在同窗里自然不得人缘,苦闷已久的他碰上赵肃,简直如同久旱逢甘霖,大有说上三天三夜也不累的趋势。

    自那以后,他几乎天天都来找赵肃,风雨无阻,从不落下,以致于有一回被元殊瞧见,对他冷嘲热讽“圣人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你倒好,效仿东郭先生,以身伺狼,被当众奚落欺负,一转眼就跟人家儿子好上了”

    赵肃戏谑“这不能一概而论,他胸无城府,大大咧咧,是个值得交的朋友,不像小师兄这么狡诈。”

    果不其然,元殊沉下脸色,气冲冲转身就走,那模样活似被踩了尾巴炸毛的猫儿。

    与他比起来,慢吞吞走在后面,脸上带着浓浓笑意的赵肃,倒更像个师兄。

    戴公望把这一幕看在眼里,忍不住也跟着笑。

    元殊这孩子聪颖过人,因而学得少年老成,见了谁都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自打赵肃来后,倒是一天比一天有烟火气了。

    日子像流水,就这么慢慢地淌过去。

    赵肃每天读书采药两不落下,晚上回到家,往往还要就着微弱的烛火再练会儿字,他的本来就低,就算多了几百年的见识,论起写八股文和策论的那些基本功,也不是古人的对手,所以不得不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努力。

    元殊见他如此用功,更是加倍努力,不肯被师弟赶上,虽然表面上依旧时时对赵肃嗤之以鼻,可实际上,赵肃性子沉稳,两人之间很难起争执。在元殊的内心深处,也早就把他当成自己唯一的同窗和朋友,只是骄傲如他不会说出口,即便时常“不经意”路过赵家,被陈氏留下吃了许多顿饭。

    赵暖依旧很苦恼,他本来就不是读书的料,可迫于家里的压力,不得不每天抱着书本游太虚,为此被罚跪过祠堂,被伺候过藤条,也没什么起色。他曾偷偷跟赵肃说他想去经商,但这种惊世骇俗的念头也只能想想罢了,说出来只怕会被赵慎羽活活打死,几代书香的赵家容不得想要从商的子弟。

    在拜师两年之后,戴公望让他们去参加县试和府试,两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难得的是赵肃,那个在众人眼里,两年前还目不识丁的少年,居然拿下了府试第三的名次,这在长乐县掀起一阵不小的反响,昔日倍受冷眼的赵家母子,一夜之间成为瞩目的焦点,母凭子贵,家境好转,陈氏不需要再靠针线活度日,出门也再没有人会对她冷嘲热讽。

    在族长赵慎海的强硬要求下,吴氏那边不情不愿地派人来请母子俩回府,被赵肃回拒了,即便赵慎海亲自出面也不松口。

    戴公望闻知此事,只劝他莫要闹得太僵,家族的人再不厚道,毕竟也是一个归宿,百年之后落叶归根,还是要回到这里,再说将来他若是出门做官,母亲身在老家,还要依仗家族的人照拂。

    赵肃也有自己的考量,兀自沉默不语。

    赵暖却在一旁拍着胸脯“你的母亲便是我的母亲,即便你将来在京城做了大官,我也会帮你照顾好的。”

    元殊撇嘴微哂“你照顾,你拿什么照顾,只要他考了功名,自然无人敢轻慢伯娘,不过我估计会比你早考上,到时候我就勉为其难,交代知县大人照拂下你们好了。”

    赵肃听得哭笑不得,却也微微感动,在这里几年,有母亲,有老师,有兄弟,就算将来真考不上,起码也没白活一遭。

    他们都没想到,元殊的话竟会一语成谶。

    作者有话要说蟹蟹5837407、su666、蜜渍童鞋的地雷,蟹蟹大家的回帖和支持

    关于另一个主角的出现,可能要晚几章,因为情节设定必须先写赵肃奋斗的故事,我也尽量写得生动些,让大家代入感能更强,一些能够略写的我也会尽快跳过,让两人能早日相见怎么说得好像牛郎织女

    今天的随笔先把昨天没写完的补完,明天就先不写了,要不觉得自己太罗嗦了。

    今天的历史小随笔

    好了,上次我们说到明朝中后期的市民生活很繁荣。

    繁荣到什么程度呢

    别说金瓶梅这种书不是禁书,当时就算是女子再嫁,也不是什么惹人诟病的。

    朱元璋建国的时候,规定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商人不准穿绸缎,普通百姓的屋子也不能用不能用彩梁绘栋和瓦兽屋脊。

    但到了嘉靖后期,谁还管你这些规定,只要有钱就是爷,别说华丽的屋子,咱有钱想穿几十件绸缎上街,一般也没人管你。

    而且开了海禁之后,涌入的东西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大家的眼界广了,寻常玩意也不稀了。

    在明朝中后期,各地书院林立,像黄宗羲提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这种言论的并不少见,朝廷基本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不怎么过问因为都忙着党争,没空管你。

    这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跟当时日渐混乱的朝廷反而成了鲜明对比。

    很多人以为皇帝昏庸,底下百姓也不好过。

    但恰恰是相反的,正因为皇帝不作为,没有约束,所以才有这种生机勃勃的场面。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吃饱穿暖的,国库空虚,党派纷争,社会问题也很严重。

    一直到后来,清兵入关,农民起义,国家乱起来,才进入真正的乱世。

    大家不能拿现在的满族和当时的清兵来比较。

    因为在当时看来,清军就是外族,他们入侵,就相当于后来的日本鬼子打中国。

    所到之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伤痛累累。

    百姓当然要奋起反抗,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现在,满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各族彼此平等,也不能再用旧日的眼光看待他们。

    我有个朋友,是爱新觉罗氏,她说她上学的时候每次听到鸦片战争,就羞愧地低下头不敢说话,生怕老师点她回答问题。

    她和我们一样爱国爱家,一样看到国家强盛会叫好,看到越南猖狂会愤怒。

    所以民族伤痛不可忘,历史的黑暗也不可忘,但觉得汉族独大的,则大可不必。

    我们都是中国人,不是吗

    6、第 6 章

    八月份的福州府热得像个蒸笼,如果蜗在一个小隔间里连续三天闷不透风,吃喝拉撒都在里面,那种欲仙欲死的感觉就更明显了。

    然而总算结束了,赵肃从考场出来,回头看了那些号房一眼,如果这次能够上榜,这辈子就不用再重温噩梦了。

    希望运气够好吧。赵肃摇摇头不再想,提着小篮子在人群中慢慢前行,身旁三三两两走过的人,还在议论着这次考试得失,里头不乏白发苍苍者。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埋头苦读奋斗一辈子,也就奔着有个功名,能做官,便光宗耀祖了,而在明朝,文官的地位普遍要比武官高,就同级官衔来说,武官要比文官低半阶,前线边疆统帅,多是进士出身的文官,这种现象使得大家通过科举来功成名就的热情更加高涨,可每三年考一次,名额就那么几个,全国考生又那么多,其竞争之激烈和残酷,比后世的高考要强上数倍不止了。

    赵肃一边感慨,远远地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树下,不时翘首张望,又不耐烦地走来走去,嘴角不由微微勾起。

    “子阳。”他不紧不慢地踱过去,冷不防出声。

    赵暖被吓了一大跳,转过身,就看到赵肃站在他身后,笑眯眯的。

    “好小子你可出来了,等你大半天”他往赵肃肩膀狠狠捶了一下。

    赵肃只是笑着,面不改色。

    他看起来文弱,实际上很注意锻炼。自从那年大病一场之后,更是每日坚持打完一套养生太极拳,闲暇还会上下山跑几圈,至于武艺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地址:m.ltxsfb.com www.ltxsd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