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08名公安民警和湖南省武警总队副政委霍起连率领的174名武警官兵开到建新农场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时候,全场2315个老弱病残妇幼在抗洪抢险指挥部副指挥长赵星云、胡佐初的统一安排和指挥下实施大转移。『地址发布页邮箱: ltxsba@gmail.com 』
从外面来到这里的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来得慷慨,来得悲壮。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人,脱离生与死的威胁,本应潇洒,本应愉快,可这些老弱病残妇幼们,并不潇洒,并不愉快。
那些把热血和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建新农场的元老们,从建场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在这里挥洒热汗,播种春天,这52.14平方公里乌黑流油的土地,是他们一分分、一厘厘地从龙王爷口里夺回来的;这18.8公里威武壮观的大堤,是他们一锹锹,一担担,从芦苇滩上筑起来的。这个大垸,这道大堤,经受住无数次长江洪峰的袭击,击退了多少回洞庭湖激流的冲刷,1962年、1969年、1973年、1989年、1995年,龙王爷逞威,企图冲决大堤,收回这52.14平方公里土地,经过惊天动地的较量,建新人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守住了大堤、守住了大垸。他们从来就不想转移,他们从来就不谈转移。为什么今年偏偏要他们转移呢?什么转移?贪生怕死。不!他们不转移。他们与龙王爷搏斗了四十年,年年都是胜利者。今年他们不甘作败将。要死,也要死在建新垸。这些开发建新、建设建新、守护建新的元老们,他们自称是洞庭湖上的老麻雀,什么风浪都见过,什么都不害怕。他们根本不相信建新垸会溃决,他们坚信建新垸溃不了。他们高低不肯转移,死活不愿逃离。
原农场政委、67岁的老将熊建功,他是建新农场的首批拓荒者,1955年筑堤建场,千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片湖滩上,挖下第一锹土时,他就是其中一员猛士。他看见这18.8公里大堤萌芽,又看着这18.8公里大堤长高,他看着这52.14平方公里土地由黑变绿变黄,又看着这52.14平方公里土地由黄变黑变绿,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四十个春夏秋冬,弹指一挥间,他由乌油油的黑发变成了苍苍白发,他由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年,从未离开过这片热土。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如同熟悉自己的手掌,他热爱这里的一切,如同热爱自己的心脏。当年筑大堤,率队的胡总支书狠抓质量不马虎,谁要是在那段大堤上少打了一硪,他手中的篾片就要在谁的屁股上多留下一道血印,他那长满胡子庄庄的大嘴就要朝谁多一阵怒吼:“大堤是大垸的命根子,你龟儿子懂不懂?!湖水无孔不入。你不把大堤夯紧、压实,让湖水钻了空子就会堤毁人亡,你龟儿子懂不懂?!”熊建功敬重这位胡总支书,一直以其为楷模。
多少年来,熊建功始终把胡总支书讲的“大堤是大垸的命根子”铭记于心。他对大堤便多了几分亲情,多了几分了解。挡洞庭湖水的大堤属于粘性土壤,不怕水浸,像咸蛋一样越浸越硬。挡长江浪的大堤,属于沙质土壤,不能浸水,像饼干一样越浸越稀。尽管洞庭湖水面宽,吹程远,尽管洞庭湖平均水深9.57米,个别地方深达10多米,尽管洞庭湖水位涨到33至34米,刮5级到6级南风浪高2到3米,只要不出现散浸,只要不出现管涌,大堤能担当一切,大堤能保住大垸。
熊建功拓垦建新农场之前,就与龙王爷有过数次较量,他出生在汨罗江畔,东洞庭湖旁,从小在江水里游、大浪中钻。1952年沅江康宁垸抢大险,他率领青年突击队冲在最前头。1954年守护湘阴县城,他与湘阴县公安局的民警一道几十天不下前线。
他掌握了大堤的特点,他摸透了湖水的脾性,所以,几十年来,他与龙王爷较量总是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1962年,建新农场中心垸木闸门涌水,一袋袋大米抛下去,仍无济于事。他赶到现场,仔细观察,判断下水的米袋被潜藏在水中的横木搁置,没有下到涌水点。他果断处置,堵住了涌水。
1973年,荆江门大堤出现大面积散浸,大有溃决之势,向他报告险情的人嘴唇发抖吐话不转。他飞一般赶到,根据长江大堤属沙性土壤的特性,指挥大军不要惊慌,调集数百万草袋,往草袋里灌干土,顺着外堤坡滑入江水,堤身加宽20米,止住了散浸,化险为夷。
他担任农场政委的那些年里,每年涨水期间,他每天上堤巡逻,群众形象地说:哪里有老鼠撒泡尿,熊政委都要亲自赶去查看。经验告诉他,任何险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爆发的过程。千里大堤,溃于蚁穴。如果对蚁穴发现及时,处置及时,千里大堤就能巍然矗立。
他从农场一把手的位置退下来已有几年了,每当洪水来到,他毫不迟疑地走到一线,为现任一把手张国贵出主意,当参谋,做后盾。他给自己立下三条规定:一是报险必到;二是判断准确;三是处险有方。1995年9月20日,他突发中风病,经及时抢救,虽恢复较好,但仍行走不便。尽管如此,今年他除了没坐镇大堤外,还是抓住一切机会,到堤上查看。他觉得今年的洪水来势猛,水位高,解放以来前所未有。他密切注视水情雨情,随时准备为指挥者们拿出处险方案。
7月20日早晨,指挥部动员全场老弱病残妇幼们转移,他得知那些当年与他一起拓荒建新的老哥儿们死活不肯离去时,他理解这些老哥儿们的心情。故土难离。青春、心血、亲人、财产,都交给了这片热土,如今垂垂老矣,死在这里也值得,怎舍得离去呢?!但他觉得:转移,是党和政府的关心;转移,是战胜千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上策。不转移,就是给党和政府添负担;不转移,就是给抗洪抢险拖后腿。关键时刻,他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做转移、撤离的带头人。
他了解那些老哥儿们的脾性,他建议指挥部将他们拉上大堤,让他们亲眼目睹今年的特大水情,他们必定心服口服地服从转移,服从撤离。
张国贵依此妙计。果然,这些老哥儿们登上大堤,眼见历史的特大水位,眼见后辈们抗击特大洪水的阵势,都一致点头,形成共识,迅速转移。不过,他们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条件:
决不允许正在前线抗击洪水的儿孙们回家送行。
指挥部同意,儿孙们应允。于是,他们一路老泪纵横,离开了朝夕相处,生死依恋几十年的建新。
那天,熊建功要走了,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他不想走,他必须走。正在这时,他得知十大队管辖的柳叶湖东段800米大堤出现大面积散浸,他租了一辆车,把他送到堤脚,他接着拄了拐杖,爬上大堤。他提了三条建议,给众人以鼓舞和启迪。他听说荆江门大堤同时出现散浸,他又赶去,也提了三条建议。
这时,还有些老哥儿们看着他,如果他不转移,他们也仍不会转移。他想想,觉得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带头转移,成了他最大的任务了。于是,他狠心地一甩头,朝岳阳方向进发。
与熊建功同时转移的这些老弱病残妇幼们,出发前都纷纷将家中有用的物资,捐献给了抗洪抢险指挥部。
八大队退休干部,年愈七旬的老党员孔福祥,将家里的2个麻袋、10个纤维袋、1根扁担、1把铁锹、一绺被剪成40公分长的纤维绳,亲自送上了大堤。他看到洪水涨势凶猛,他还要返身拿来自己的棉被捐献。人们坚决拦阻了他,说:“您回来时,没有了棉被,怎么睡呀!”他说:“保堤就是保命。只要保住了大堤,什么都会有的。只要抢险需要,你们可以撤我家的门,抬我家的床,搬我家的柜。”
六大队的干工家属们,在转移前,将自家准备装衣装米的编织袋,一个不留的捐了出来,360个编织袋堆成一座小山,代表着他们战胜洪水的共同心愿。
霓虹灯厂的民警职工家属,纷纷从自己家里捐出编织袋231条,白酒400公斤,派代表开小手拖车,将这些东西送到前线将士手上。
商贸公司的职工家属,从各自的家中凑了22件矿泉水、30袋茶叶、30盒鱼罐头、3件蚕娥公酒,送上大堤,捐献给抗洪抢险的勇士们。
个体经商户胡召喜,捐献8件矿泉水。
……
全场2315个老弱病残妇幼转移了,他们的情,他们的意却没有转移,留在建新农场,留在危险大堤,激励勇士们战胜洪魔,保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