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托尔斯泰在他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里说彼埃尔伯爵自从在跳舞会里嗅到海伦郡主
的肉香之后就决定娶她为妻。
邓南遮在他的剧本《死之胜利》中也有女人的肌肉香足以诱惑人安慰人这一类的话。
这两本名著周如水都不曾读过,然而他在一本关于性问题的日文书里读到了以上的话。
这经验他现在体会到了。虽然事情已经隔了一天,而且他如今孤零零的在房里读书,但那似
麝香非麝香的肉香又仿佛在他的鼻端荡漾,使他忘记了书上的黑字,而沉醉在美妙的回忆里
面。同时一个幸福的思想又来提醒他,告诉他,说这美妙的回忆不久就会变为更美妙的现实
了。
昨天从树林回来以后,他还和她谈过一次话,就是在傍晚他们吃过晚饭在草地上散步的
时候。
黄昏里特别容易嗅到草香,空气也是非常柔和。他们立在一丛玫瑰花的前面,浓郁的甜
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们的鼻端。
“造物的道理真是秘莫测,像玫瑰那样娇艳的花偏偏要生刺,”张若兰指着盛开的深
红色花朵说。
“大约是因为生得娇艳怕人采摘,所以才生了刺来保护自己吧,”周如水解释说。
“那么像牡丹那样富丽的为什么又没有刺呢?”张若兰再问了一句。
这问题,他回答不出来了。他迟疑了一会才说了一句:“这就是娇艳和富丽的差别
吧。”说出来,他又觉得解释得不恰当,又看见她的不置可否的样子,便用别的话把话题支
开了。他又说:“玫瑰,我不喜欢它。它虽然好看,却没有一点用处。我想写一篇童话《玫
瑰与桑树》,就是发挥这个意思,说玫瑰对人毫无益处,反不及桑树,桑树的用处倒多。”
“话不能这样说,至于用处一层也不能够讲得这样狭隘。
不过我也不喜欢玫瑰,我嫌它太娇艳了。我喜欢菊花。人说菊花傲霜开,我就喜欢这
‘傲霜开’三个字。还有梅花我也很喜欢。我的祖父咏梅花的诗有‘独抱幽情淡冬雪,更怀
高格傲春花’,又有‘不妨清冷洗繁华’的句子,这正合我的意思。
“不过我觉得密斯张并不怎么冷,”周如水笑着插嘴说,“密斯张还是个热情的人。”
张若兰只是微笑着,并不答话,不过掉过头来把两颗发亮的黑眼珠对他一闪。
这一闪使他的心变得灵活起来,他鼓起勇气说了下面的很有意义的话:“我也是很爱梅
花的,我好久就想折一枝来供在书桌上,只是我每次去折时,树上就只剩了空枝。花都给人
折去了。”他说这话时还不能够使自己的心不跳动,使自己的声音不战抖。他说了又惶恐地
低下头,甚至许久不敢抬起头来看她一眼。
她并不马上回答。她回味着这话的意思。她的脸上起了红晕。她偷偷地瞥他一眼,并无
嗔怪他的意思。她带着笑容,似懂非懂地用了同样暗示的话答复他道:“只怪周先生自己耽
误了。周先生既然看中了一枝,为什么不早折?为什么不在别人未折以前去折呢?迟了就有
人抢先折去了。花开的时节不长,迟了就要谢的,所以花不能够等人。周先生不记得‘花开
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旧诗吗?”她说完便用一阵微笑来掩饰她的心的跳动。
周如水起初几乎不相信他的耳朵,他想她不会对他说这样的话。他疑惑地偷偷看了她好
一会,看见她温和地微笑着,装出不在意的样子看别处,但脸上却淡淡地染上一层玫瑰色,
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他抬起头含笑地对她说:“我明白这个道理了。密斯张,谢谢你指教
我。”
她又微微地一笑,并不把头掉过来看他。他们两个如今都明白彼此的心理,却又装出不
懂的样子,好像并不知道两人的话里都含有双关的意思。
以后他们又谈了一些话。他知道她的父母都早死了,她是在伯父的家里长大的。伯父和
伯母待她都很好。她还有一个堂妹和一个堂弟,都在故乡的中学里读书。至于他的身世,他
并没有告诉她,她也不曾向他问过。
人的心理常常是妙难测的。周如水的心理尤其是如此。
在这时候,在美妙的回忆快要变为更美妙的现实的时候,他却开始疑惑起来,他变得胆
怯了。于是近两三年来差不多被他完全忘记了的他的身世突然浮上了他的心头。
在遥远的云南省城里住着他的双亲。他们很健康地活着。
他还有一个兄弟和两个妹妹。他的环境不能说不是幸福的。在幼小的时候他进了小学,
后来他又进中学,这其间他也曾得到母亲的溺爱。中学毕了业他便离开故乡到首都进大学。
在大学里念书还不到两年,他就考取了本省的留学官费,离开中国,到东邻的日本去留学。
他在东京一连住了七年,除了大学毕业修完教育系的课程外,还过了两三年的自由生活。这
其间他得到不少的知识,见到不少的事物,交了不少的朋友。
这一切都帮助他发展成一个努力向上的人。他还加入了一个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不过
他并未参加团体的活动。有时他回顾自己的周围,想象自己的前途,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
人。有的朋友在书信上,或者谈话中都用羡慕的语气说他的环境很好。
但是事物并不就像外表那样地简单。人也是一样。这所谓幸福的环境不过是他的生活的
一面,而另一面却像鬼魂那样地抓住了他,极力使他下落,使他有时候竟完全坠入悲哀的深
渊。在十七岁的那一年,他在中学里还没有毕业的时候,他的父母给他挑选了一个妻子。于
是在这样小的年纪他就做了一个女人的丈夫了。过一年,他又做了一个男孩的父亲。他对于
这件婚事本来很不赞成,然而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娇养惯了,遇事都是由父母替他安排决定,
结果自己便成了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和安排其余的事情一样,父母给他娶亲也并不征求他的
意见,他们独断地处理了一切。最后木已成舟,在新婚的床上他发现了一个丑陋、瘦弱、而
且毫不亲切的女子。
父母以为娶了亲就是成人的表示,他从此便走上了荣达的路。
但是对于一个青年,这样的事却大大地伤了他的心,而且伤了他的骄傲。虽说是那样地
优柔寡断,然而他毕竟是一个青年,他有青年的幻梦,他梦想着怎样在外面创造一番伟大的
事业,他梦想着有一个温柔美丽而又能够了解他的女子来做他的伴侣。然而这幻梦却让他的
父母毫不怜惜地毁坏了。他们在家里给他安置了一个妻子来束缚他的向外面发展的心,给他
预定了一个平凡而安稳的前途。他们做这一切,没有一点踌躇,好像他自己不是一个人,只
是一个木偶。这太使他伤心了。虽然他很爱他的父母,但是他更爱他的青春,他绝不能够牺
牲它而没有一点遗憾。这牺牲太大了。儿子来了,他的父母高兴有了孙儿,可是他更感到悲
哀了。这是他的痛苦的成绩,这是他埋葬了自己的青春后所得的酬报。对于这小小的东西他
是不能够有丝毫的怜爱的。看见这个孩子,他就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巨大的牺牲,悲哀便袭来
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还是有办法排遣悲哀的。他爱父母,他尤其爱他的母亲。每逢痛
苦袭来的时候他便拿他对母亲的爱来做挡箭牌。他觉得他付出这样大的牺牲也换到了一点东
西,他得到良心的安慰。
儿子来了以后,五四运动也跟着来了。这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还给他带来新的认
识。好像一条缚带从他的眼睛上落下来,他发现在他的周围有一个新的世界。于是他又以新
的勇气来继续生活。他的第一个计划便是到首都去升学。
不久他毕了业,而且不费多大的力他就得到父母的允许离开了故乡。临行的情景是悲惨
的。他的父亲带着戚容不说一句话,他的母亲一面哭着,一面嘱咐他种种的事情,他所不爱
的妻子哭着拉住他的衣袖不要他走。多感的他几乎因此放弃了他的出省的计划,但是他终于
走了。
他出省以后在首都差不多住了两年,又在日本住了七年。
这其间他没有接到他的妻子的一封信(她不识字),也不曾得过他的孩子的一张照片。
他到了日本以后,他的父亲一年里不过来七八封信,有时候在信里不过略略提一笔,说他的
妻子还活着吃饭罢了。因为大学里功课忙或其它的缘故,他每年也不过写**封信回家,后
来渐渐地减少下去,每年至多只写两三封家信。他在信里从来没有提过他的妻子。好像在家
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人似的。然而事实上每逢他同一个女子接触的时候,他便自然地想到在家
中他还有一个他所不爱的妻和一个他所不认识的儿子,好像他的命运已经决定了。他甚至宁
愿眼看着他所爱的一个日本姑娘同别人订婚而自己不敢接受她的爱情,以致终于看见她做了
别人的妻子而后悔,而痛哭。他不怪自己没有勇气,他反而以为自己得到了良心的安慰。他
为他所不爱的妻子牺牲了一切,他甚至于庆幸自己因此做了一个多情的人。但是过了一些时
候,旧的痕迹刚刚消灭,他又以新的勇气去追逐新的女性了。结果又是一样:自己得到了精
上的痛苦,而同时又得着良心上的安慰。这样就构成了他的生活的两面。所以在为失恋而
痛哭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究竟是一个幸福的人;同样在得着新的女性的爱情的时候,他又
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了。
这两年来因为年岁的增长,他的性情也有了一些改变,然而大体上还是“原封未动”。
如今在这个新的女性的爱情正要来温暖他的心的时候,过去的事又像鬼魂一般地抓住了他的
灵魂。
一个自己不爱的妻,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儿子;还有年老而健康的父母,这是自己所爱
的。这四个人轮流地在他的脑子里出现着。但是在这四张脸后面突然又出现了一张可爱的脸
庞,依旧是长的睫毛,大的眼睛,略略高的鼻子,微笑的嘴唇。这张脸比以前四个人的脸更
强暴地占据了他的脑子,他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它去掉,尤其厉害的是那双晶莹的黑眼珠往上
一闪的情,这差不多要把他完全征服了,使他几乎忘掉平日所夸耀的男性的骄傲,而拜倒
在这张脸庞之前。
于是他想:一切都是决定的了,自从嗅到她的肉香以后他就不应该再犹豫了。他应该像
小说中的彼埃尔那样马上向他的海伦求婚。
他便是这样想着也不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决定。过了短时间,良心上的不安又突然袭来
了。抛弃了家中的妻子和另外的女人恋爱结婚,这不是一件小事情。而且他这样做就得跟家
庭断绝关系。他的妻子且不必提,他的父母就不会赞成这件事。这对于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打
击,会使他们十分伤心。他要是只顾自己的幸福冒昧地做了这件事情,那么他对父母便成了
不孝的儿子,对妻子便成了不义的丈夫,虽然自己并不爱这个妻子。以后他便不能够回家去
和他所爱的父母见面了。
而且从此他便在道德上破了产,会成为被社会唾弃的人。这个打击太大了,他实在不能
够忍受,这时他又有了放弃她的心思,并且甚至疑惑起来:她是否真正爱他,是否真有勇气
来和他共同接受这样的一个打击。
他左思右想,简直想不出一个头绪来。他完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应该怎样办才好。后
来他想起了住在上海租界里的友人陈真:陈真也许会替他想出一个主意。他便给那个友人写
信。信写好,他觉得不对又撕了,另写一封。里面的话与自己心里所想的完全不同。